近日,武汉理工大学重庆研究院“物流企业信息化与物联网技术研发”团队凭借一款软件在渝成功“破圈”,打通铁水“最后一公里”。据悉,该团队由姚寒冰博士、李勇华博士领衔,成功开发出“件散货生产管控一体化系统”,已先后在重庆果园港、珞璜港、江津港、万州港得以落地应用。
据了解,传统港口是劳动密集型产业,一线作业人员是港口的主力。统计显示,港口人力成本占到整体运营成本的70%。因为人力成本居高不下,很多港口通过探索装备自动化,来降低人力成本,缓解人力短缺带来的效率波动。
在新基建加持下,5G、人工智能、区块链、北斗等技术正与港口业务场景进行充分结合,加快港口数字化转型,推动港口从自动化走向智能化,是当前大型港口提高生产效率与降低运营成本的难点与痛点。
李勇华介绍,根据港口运营情况,“件散货生产管控一体化系统”围绕港口机械设备智能化改造、智能化资源调度算法、港口管控一体化系统等三方面进行搭建,如基于“互联网+”技术改造内河港口普遍存在的“哑设备”,使得旧设备具备数据收发和处理能力,实现了对设备作业数据的采集和管理。同时,在设备改造基础上,团队开发出作业控制系统及覆盖散货、件货、集装箱业务的生产管理系统,用以规范内河生产业务管理流程;通过管控一体化接口实现作业控制过程与生产管理过程的紧密集成,对生产作业的每一个环节进行监控与分析,实现内河港口生产作业精益化,成本控制精细化,最终实现智慧化内河港口。
据了解,“件散货生产管控一体化系统”在开发中实现了“六大创新”,如港口管控一体化、生产业务系统数字化集成、铁水联运业务数据无缝对接、手持式作业数据录入、计量数据自动获取、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技术等。
以铁水联运业务数据无缝对接为例,该系统在国内首次通过Web服务方式与成都铁路局运输系统对接,是项目的一大亮点,打通了铁路与水路间的“最后一公里”,真正做到了铁路运输与水路运输的无缝衔接。
另外,该系统借助“互联网+”,对作业过程中的运输工具、作业设备、货物等信息进行采集、处理和监管,并与生产业务管理过程集成,实现了港口管控一体化,这也是系统的重要创新点。
在果园港,该系统正式启用至今后,提高作业生产率30%以上,港口增收500万元/年以上,为长江沿线内河港口的智慧化建设成功打造了一个智慧“样板”。“无人闸口系统”项目,建有5个闸口、16条通道,全部实现无人值守,散杂货车辆识别通行率99%以上,集装箱车辆通行率97%以上,集装箱箱号识别率98%以上,实现了散货车辆在港作业指令自动生成、自动结束,节约人工成本约280万元/年;采用无人闸口过闸自动发卡、收卡,过闸口效率提升95%以上,极大地提高了港区汽车提货、卸货效率。“无人值守地磅系统”项目,建有6台无人值守地磅,通过自动生成的地磅数据将商务、仓储、运输等单位和部门的业务有机地联系成一个整体,实现了信息共享和协同工作。项目实施后,车辆单车过磅时间不超过30秒,节约人工成本约300万元/年,且规范了操作流程,提高了工作效率和理货数据的精准性。
姚寒冰透露,目前针对该系统已经申请计算机软件著作权15项,发表论文20余篇,下一步将针对长江沿线的内河港口加大推广力度。